傅 言
六十年,一个甲子岁月;六十年,一种精神坚守。
1962年8月15日,因为一次意外,雷锋在望花区军营驻地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的芳华。
对一个人的怀念,莫过于在他走后,还有无数人在讲述着他的故事,诵读着他的文字,做着与他一样的事。
如今,在抚顺大地上,一处处“雷锋”标识,一幕幕“雷锋”再现,见证着这座城市六十年不变的深情与怀念。
六十年,抚顺人民与雷锋,始终在一起。
(一)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抚顺不仅崇尚英雄,也善于在平凡中辨识英雄本色,始终是英雄成长的一片热土。
1960年的春天,雷锋这个不服输的“小个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新兵训练,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四班,为了支援国防建设“751”工程,即援建抚顺钢厂,他随部队移防到了抚顺。
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过;萧军在这里写下《五月的矿山》,郭小川在《两都颂》中“颂”诗抚顺,傅抱石手举画笔酝酿《煤都壮观》……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先生产,后生活”“舍小家,为大家”,到处洋溢着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激情。
雷锋是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入了最适宜他生长的土地。在抚顺,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甘当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他愿做社会主义建设大厦的一砖一瓦,“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瓦呢”……
“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有些人说我是‘傻子’……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雷锋这个“傻子”以一腔赤诚温暖了整个抚顺。
1960年初夏的一个上午,因为肚子痛,雷锋去团部卫生所就诊,回来时路过望花区本溪路小学建筑工地,工人们正抢抓进度,挥汗如雨。可是,喇叭里还在鼓励运砖组的同志加快速度,不然就影响工程进度了,雷锋把衣袖一挽,也不顾肚子疼不疼了,径直加入运砖行列……
1960年8月,雷锋参加抚顺上寺水库的抗洪抢险。他在患有肠炎、手臂受伤的情况下,与战友们连续奋战7天7夜,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1962年5月的一天,大雨倾盆。雷锋正在盖车的时候,见到路上有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还背着两个行李包,在风雨里吃力地走着。他跑回部队,拿着自己的雨衣送给那位妇女,又抱起她的孩子,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如今的望花区瓢儿屯火车站是雷锋当年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利用休息时间到火车站打扫卫生。雷锋成为典型后,经常乘坐火车到外地作报告。“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谈就从这里开启。
鱼水情深,英雄崛起。雷锋在抚顺两年零4个月,恨不能把对党和人民,对祖国和社会主义全部的爱都书写在这里。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整理的145篇雷锋日记中,有120篇写在他的“抚顺时间”。雷锋在抚顺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抚顺人对雷锋也爱得深沉。
雷锋在抚顺三次立功,破格入党,当选为抚顺市最年轻的人大代表。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发表了介绍雷锋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和《雷锋日记摘抄》,整版宣传雷锋事迹。从此,雷锋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在抚顺人民中间广为传颂。雷锋成了抚顺人民心中最可爱、最懂事、最了不起的儿子,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然而,他牺牲了,这是一城之殇。消息传开,满城飘泪。军地双方“超规格”地为雷锋举办追悼会;时任市委书记沈越将为自己老母亲准备的棺木献出来;8月17日,10万抚顺军民自发地涌向街头,站在20多公里的沿途两侧,护送雷锋的灵柩到葛布烈士陵园。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深情,而是一座英雄城市对一个英雄士兵在精神频谱上产生的共鸣共振。抚顺和雷锋,由此激荡出一首让世人倍加感叹的世纪交响,雄浑高亢,绚丽多彩,响彻大江南北,回荡天地之间,雷锋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
学雷锋是人们内心中的一种主动选择。在人生某些意义和价值不确定的时刻,雷锋为我们提供了平凡实践和价值选择中的最佳参照。
尽管夏日炎炎,可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的党员代办员们依然热火朝天地奔忙在为居民们代办服务的路上,代缴费用、代办证件、修理门锁、疏通管道、采买物资、照看孩子、调解纠纷……成为居民离不开的人。雷锋社区曾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营房驻地,雷锋精神滋养着这片沃土。党员代办员刘全国和他的伙伴们就是在这里,传承着雷锋精神,成长为新时代的“雷锋”。
六十年了,雷锋缘何依然被人们想着、念着、学着?
一位曾经为雷锋送葬的老人说,因为雷锋是一个好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好人,都应该做这样的好人。
是啊,正如著名音乐家傅庚辰那首《老百姓的雷锋》中唱的那样:“我们老百姓,人人爱雷锋,因为雷锋,处处为人民,他是一滴水啊,他是一粒粮……”
所以,纵贯一甲子,任尔东西南北风,抚顺人就是学雷锋。当雷锋还没有成为“雷锋”,抚顺就涌起了学雷锋的春潮;当雷锋成为“雷锋”,雷锋便深深镌刻进抚顺人的共同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抚顺人民学雷锋,一杆大旗扛到底!
1962年10月13日,抚顺市委为雷锋题词“人民战士 模范榜样”。10月23日,抚顺团市委发出了全国第一份由地方发布的学雷锋文件。一个月内组织42场报告会、全市102个基层单位办起104个小型雷锋事迹展览室,集中培训300名故事员……学雷锋活动风生水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抚顺经验”,成为“学雷锋活动策源地”。
就在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发表后的第六天,抚顺市委作出决定:在望花公园内为雷锋修建纪念碑和事迹陈列室,并将望花公园更名为“雷锋公园”。
1964年8月15日,雷锋纪念馆奠基。为了加速建设,抚顺各界群众6万多人参与义务劳动。一年后,雷锋纪念馆落成,这是世界罕见的为一名普通战士建造的大型纪念馆,这是抚顺给予雷锋的最高荣誉。
从那时起,每年的3月5日,抚顺都要在雷锋墓前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汇聚在这座雷锋精神的殿堂。
学雷锋的道路是曲折的。尽管学雷锋一度受到干扰,可雷锋精神早已在这片沃土扎深了根,抚顺人民自发地坚持了学雷锋的正确方向。仅在雷锋小学、雷锋中学,就有300多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先进集体市政公司筑路队一班,在工地上开展学雷锋活动,出色地完成修建抚顺浑河胜利桥的艰巨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顺学雷锋活动更加蓬勃。1980年,市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召开全市性学雷锋动员大会;1987年,市委提出“人人学雷锋、创建文明城”的号召,一时间,从青少年主体学到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从做好事模仿学到立足岗位践行学,从少数先进典型学到群众性普遍学,从重要时间节点学到趋于常态学,从单纯组织活动学到活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学,上世纪80年代的学雷锋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上世纪90年代,抚顺把稳学雷锋的方向,突出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行业风气、经济效益上着力。1997年,围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改革大突破这个主题,在全市开展了“市民形象大家谈”、“行业形象万人评”、“城市形象百万市民塑”三大主题活动,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进入新世纪,抚顺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渠道,明确提出要用雷锋精神建市育人,加大“雷字号”评比表彰、学雷锋典型培育选树力度,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项目化。
(三)
没有哪一种生命比活在人们的心中更长久,没有哪一种精神比长存于人们的行为中更永恒。
雷锋走了,可他的身影、他的精神从未离开。
在抚顺的一处普通小区里,住着一位老人,六十年里,几乎每天他都在想念着雷锋、学习着雷锋。他就是“雷锋身边雷锋”、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乔安山的家中有一尊雷锋铜像,每天擦拭,光洁如新。2005年,已经64岁的乔安山还从汹涌的洪水中救起两名学生。20多年来,他不知疲倦,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坚持作学雷锋报告,他说:“我活着的价值,就是宣传雷锋精神”。
“当年我亲眼见到雷锋,亲耳听见他作报告,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他那样的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学雷锋先进人物邓凤兰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先进,虽年已八十,但精神矍铄,还在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雷锋。
1963年,雷锋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雷锋班”,时至今日已走出27任班长。他们继承雷锋遗志,发扬“钉子”精神,在全军军事演习中屡获殊荣。六十年来,雷锋班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达47万封,信中的一字一句饱含着人民群众对雷锋的眷恋与深情。至今,雷锋班里仍然保留着老班长雷锋的床铺,雷锋与战士们始终在一起。
1960年11月8日,20岁的雷锋光荣入党。在入党的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碎,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纵然时隔一个甲子,历史也会这般巧合,2021年,20岁的“吊车侠”、“百姓雷锋”兰郡泽光荣入党。他们虽然相隔六十年,却是在一样的年纪,一样的红心向党,一样有着“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的决心,一样坚守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初心。忠于党、忠于人民是雷锋和千千万万个追随者的精神本质。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雷锋来自百姓,是百姓的一员;百姓学雷锋,也能成为百姓雷锋。2006年,抚顺创新启动了首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每年在全市评选出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雷锋”,截至目前共评选出165个百姓雷锋个人,50个优秀团队,他们传承践行着雷锋精神,像雷锋那样,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都是些忙忙碌碌的老百姓,都在做平平常常的小事情……却为民族留下了闪光的姓名。”歌曲《百姓雷锋》如此吟唱。
一代代学雷锋典型,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等各异,但一致的是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烛照前行。新冠疫情防控,他们冲在最前面;文明城市创建,他们是随处可见的街角美景。无数“雷锋”,如点点“凡星”,在浩瀚的道德星空中熠熠生辉,光耀大地。
(四)
当一种精神持续滴灌一个城市六十年,这种精神自然会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况且,时代还在此底色的基础上不断润染,使其愈加厚重、鲜亮。
六十年,是一种政治坚守。在抚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始终是一项政治任务和政治使命。从1963年抚顺市第三次党代会首次把学雷锋活动写进党代会报告开始,此后历届党代会报告和五年规划纲要都对学雷锋工作作出部署安排;从成立建设雷锋城办公室,到每年印发全市学雷锋工作要点,市委对学雷锋工作建立了部署、指导、推进、评比、表彰、考核一整套科学务实的制度体系,抚顺还出台实施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保障学雷锋活动行稳致远。
六十年,是一种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中央办公厅发文,将雷锋精神概括为凸显时代特色的“理想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并全面部署推动学雷锋常态化。
新时代,新实践,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务实而动。2012年,抚顺市委提出“人人学雷锋、建设雷锋城”,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领域。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抚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雷锋纪念馆,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参观雷锋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抚顺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高位推进雷锋城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抚顺再度创新学雷锋实践,雷锋学院落成开班;市雷锋纪念馆展陈提质升级;在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与新时代相结合、与转型振兴相结合、与实际特色相结合的学雷锋活动遍布抚顺大地,全市形成了全员学雷锋、全面学雷锋、全年学雷锋的新局面。
六十年,是一种同题共答。“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七问,穿越时空,依然滚烫。
雷锋曾以生命作答的七问,每个人该如何来答?抚顺人以理论先行,以实践作答。每年举办与时代命题相契合的座谈、论坛,相继出版的《学雷锋向导》《新时代怎样学雷锋》等数十部理论专著,都在引导人们怎么学雷锋。
2019年11月12日,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座谈会在抚顺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生动局面,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截至目前,全市学雷锋志愿者已有25万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1675支。从1到25万,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回答“雷锋七问”的行为叠加。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回首过往,抚顺六十年的丰厚积淀充盈了雷锋精神的源泉,集聚了持久深沉的力量,它必将融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在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充分释放!
抚顺人民和雷锋,始终在一起,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