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抚顺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5-18
信息名称: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抚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号: 抚政办发〔2022〕18号 发布日期: 2022-05-19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抚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抚政办发〔2022〕18号

image.png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抚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抚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抚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依据《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抚顺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抚顺市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抚顺市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国家、省、市教育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基本构建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教育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6%,全市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明显转变。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坚持以德为先,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整、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市教育系统命名首批“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示范学校”2所、“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基地学校”36所,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体育锻炼和美育熏陶,连续开展27届学生“摇篮工程”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市教育局被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及普惠,2020年底全市公办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42.7%。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启动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和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拉手共建工作,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落实辽宁省新高考“3+1+2”模式,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实现选课走班教学;高中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2所学校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全市省示范性高中达到11所。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全市提前两年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更加完善,为7.8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资助金1.5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惠及全市10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7万名学生。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安置进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200余人,应安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30万人口以上县均有一所特教学校。

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与抚顺师专合并,成为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所学校晋升为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化建设,先后组建了餐饮烹饪、汽车、旅游、健康、现代农业5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加强,年“订单式”培养学生千余人。全市高职、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5 %、95 %以上。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市财政共投入资金1.21亿元,新建、改扩建7所市直属学校、维修改造5所市直属学校。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2000余个。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宽带网络达到100兆以上,100%的班级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具备数字化教学功能,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抚顺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综合改革。坚决整治中小学“择校热”,全市中小学新生入学全部实现“阳光分班”。制定《抚顺市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20年底全面完成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任务。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取消民办高中自主招生,由市招考办依照考生志愿和中考成绩按批次有序录取。

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6.6%,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9%、99.8%、98.3%,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96.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7.1%。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联动、立体多元、循序推进的教师培训机制,组建中小学骨干校长、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班主任、教学新秀6个团队,创建省级专家型校长工作室11个、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25个。

二、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抚顺全力推进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要求,抚顺教育改革发展肩负着艰巨又光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到抚顺关于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推动“一圈一带两区”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打造“两大基地”、发展“六大产业”、推进“三个融合”、建设“五个抚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必须立足自身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超前谋划和部署,以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支撑抚顺新时代振兴,以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抚顺现代化。

面对抚顺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市教育发展仍存在许多短板:一是观念短板。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牢固,一些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发展短板。全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差距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能力短板。地方高校少,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双边合作、深层协同模式;四是体制机制短板。在职称评聘、经费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师资配备机制尚未建立,考试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五是队伍建设短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较为严重,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高校高端人才少且流失严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抚顺教育必须认清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位,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明确目标任务,牢记使命担当,努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教育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长远规划、托底推进、盘活资源、创新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全省教育高地,为加快推进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育人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突出重点。聚焦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提升供给能力上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补齐短板。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抬升底部、促进公平,扩大教育改革发展受益面。

坚持促进发展。聚焦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精心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力求实效。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更实的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供给,初步构建起符合抚顺实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进入教育强市行列。

发展更有质量。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质量观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优化。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供给更加公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迈上新台阶,优质公办幼儿园稳步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推进,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用高效发展。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内涵发展。特殊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实现特色有质量发展。

保障更加充分。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校园更加安全稳定。

服务更加优质。服务我市“十四五”战略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协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城镇化建设等实现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增强。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2.增强大中小幼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整、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和各学科德育功能,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注重社会公德、有奉献精神的人。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3.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健康教育水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丰富大课间内容形式,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坚持“教会、勤练、常赛”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体育技能,并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运动水平。落实五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推进体教融合、校社协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加强学校美育工作。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配齐美育专业教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艺术进课堂活动,坚持开展“摇篮工程”系列艺术展演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实施各学段劳动教育计划,丰富劳动育人途径和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塑造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

4.加强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充分发挥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示范作用,精心设计普法活动,增强中小学生法治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依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节俭养德教育行动和反对食品浪费行动,引导全市中小学师生形成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食品消费习惯。深入推进国防教育进校园,将国防教育融入课堂,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持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全面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1.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国家、省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县(区)级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施公办幼儿园扩充工程,逐步提升公办幼儿园占比,加快补齐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严格执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使用政策,并将移交的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落实辽宁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逐步提高。到2025年底,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进科学保教,扭转和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健全教研体系,配足配齐专业教研队伍,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教研指导范围。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资质、保育教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动态监管。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生源需求,多方筹措资金,落实《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落实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小学2所、改扩建小学4所,新建初中3所、改扩建初中1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县域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采取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拉手共建和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有步骤、分梯队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均衡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乡村学校辐射。到2023年底,全市建立10个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教育集团(联盟),全面形成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抚顺县、顺城区和望花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验收。

3.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依法依规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积极落实辽宁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鼓励建设特色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形成各自办学特色,逐步解决办学模式趋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到2025年底,全市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65%。指导学校落实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鼓励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施联合育人,对有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支持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组织管理,落实选课走班教学,做好学生发展指导,科学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稳步推进民族学校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保障民族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配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民族学校信息化水平。办好市农业特产学校新疆班,推进混班教学、混合住宿,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5.继续完善特殊教育。实施辽宁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有效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把政策、资金、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特教教师待遇。

(三)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

1.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5年底,打造1-2所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中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建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建设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力争建成 1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以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达到5个以上。“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扎实推进。

2.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建好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25年底,新增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700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7%、87%以上。

3.完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落实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人事管理、社会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不断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职业院校财政投入制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1.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抚顺市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推动专业设置向满足地方需求转型,提升人才培养供给能力。按照行业、企业标准,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和产业要求紧密对接。

2.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组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3.提升培养和就业质量。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完善学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教师学生评价制度和评价办法。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五)推进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多元化发展

1.继续完善社区教育。发挥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实现有线电视网络与宽带网全覆盖,满足社区教育需求。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完善社区教育学习载体建设。

2.大力发展老年教育。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扩大老年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与方式。针对老年人开展相关培训,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逐步完善继续教育。开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逐步立覆盖城乡的宽领域、多元化、开放式继续学习网络平台。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组织县(区)立足区域实际,以不同方式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

(六)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强化正向引领,选树一批师德先进学校和师德优秀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秀典型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加强从教纪律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工作的首要要求。

2.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转变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改进培训内容,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国家、省级培训计划,发挥省级乡村导师团队引领示范作用,以学科为主渠道,以示范引领为主要方式,定期组织我市省级乡村导师团开展“送培下乡”“送培进校”“送培到人”活动。

3.补强乡村教师队伍短板。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继续落实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

4.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辽宁省关于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加强聘用与考核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岗位津贴及晋级、续聘、低聘、转岗、解聘参考。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采取面向社会招聘、赴高校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等方式补充教师,2025年底前完成150名教师招聘计划,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

5.依法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稳妥推进市直属学校事业单位绩效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促进广大教职工扎实工作、开拓进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搭建基于“云-网-端”的网络服务系统,满足资源覆盖、教育管理、“人人通”空间应用和生活服务等具体应用需求。落实国家规划目标,以应用驱动建设,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建设标准,推进校园网络提速、校园网络对接入终端与接入方式的全覆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逐步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2.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普及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校务管理、监管监测、校园服务等业务系统建设,落实《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进一步推进基于“人人通”空间的资源覆盖、在线教学、学业评价等应用普及。以基础教育精品课为示范引领,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资源体系,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3.着力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特别是保障个人信息保护,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违规信息。

(八)积极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振兴发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优质公办中心幼儿园。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2.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强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强农村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工学历与能力,加快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培养。推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发展。

(九)逐步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导中小学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导向。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初中学生评价结果作为升学参考,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2.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办法,到2025年底,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健全考试保障服务体系,加强考试职能机构能力建设。

3.推进民办教育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建立民办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中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强化学校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继续做好民办学校年检工作。

4.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坚持“放管服”相结合,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管得好。积极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申报材料,扩大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数量。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持续强化“互联网+监管”。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办法,提高依法监管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实现教育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提升服务群众质量。

5.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规范学校考试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建立中小学“作业题库”,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自律、社会协同治理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十)持续加强校园安全和学校卫生工作

1.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压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完善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符合实际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加强以校园应急演练为中心的应急体系建设。配齐配强各级专(兼)职安管干部,将安全知识作为校长、教师培训必要内容,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园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安全管理和防范能力。开展防坠楼设施建设,防范学生意外坠楼风险,确保所需资金、人员、设施等落实到位。开展校园扫黑除恶、学生欺凌等常态化治理。组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多样化的咨询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和健康心态。加大消防设施设备投入以及隐患排查整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开展常态化校车安全管理,防范解决学校门前安全和交通拥堵问题,提高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水平。

2.持续提升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上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学校卫生工作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模式,制定并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评比,定期举办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题培训,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操作规范,确保全市学校食品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熟悉教育,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2.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党支部建设,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中小学党建品牌校。

3.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成果,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良好政治生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并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学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4.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巩固各级各类学校意识形态阵地。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强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大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处置力度,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1.建立健全教育依法行政机制。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明确教育治理的职责权限、责权范围,完善行政执法权力清单。推进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有效实施。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全面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工作制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教育重点领域执法监督管理活动。

2.切实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中小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章程、校纪班规等制度,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管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师生合法权益,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建立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人士参与教育地方性法规、教育规划制定和教育决策,参与教育评价和监督。

(三)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1.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划分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调整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提高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建设节约型学校。

2.全面实施经费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加强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的绩效评估,完善绩效目标随同预算批复下达机制,建立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运行机制。健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大额资金流动全过程监控。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监督,实施中小学校长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持续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1.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推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2.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对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评价机制,层层压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健全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和教学督导评估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建立督导评估整改和跟踪复查以及督导结果运用机制,推动公开监督。

(五)认真落实规划实施措施

1.加强各有关部门沟通配合。采取具体措施明确发改、财政、编办、人社、自然资源和住建等部门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增强合力、多措并举,保障和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做好国家、省、市、县(区)规划衔接。协同各级规划和实施,制定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健全规划落实的监测评价和问责机制,主动接受执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附件下载:
视频:
相关报道:
相关文件:
相关专题: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