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515政务公开日 >> 服务事项高效办(市县乡三级联动) >> 政务信息

抚顺:百年矿坑“回填覆土” 432公顷土地“生态修复”

【信息时间:2024-06-25  阅读次数: 】 【我要打印】 【关闭】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及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联合编写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中国山水工程(一)》一书正式出版,抚矿集团西露天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全国13个代表性案例的首个案例汇编其中。

  昔日裸露的排土场,如今绿树成荫。6月19日,站在抚矿集团西露天矿观景台极目远眺,由采转治后的“大坑”被大片的绿色植被和花海覆盖,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目前,该项目生态环境修复面积已达到432.75公顷,“老矿坑”蜕变成新风景。

image.png

  开采于1901年的西露天矿,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矿坑面积10.87平方公里,深度420米。2019年6月,西露天矿进入由采转治新阶段。2021年6月,由矿坑生态修复作为工程项目的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得国家批复。

  “治理的第一步就是消除排土物料中的可燃物。”西露天矿生产技术部副部长王雪峰介绍,在保证矿坑安全的基础上,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发火机理采取不同的消火方式,消火之后,才能在上面进行回填覆土。

  “回填覆土”是保证边坡稳定的的重要措施。但如此巨大的矿坑,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物料来填满它呢?记者在回填作业区看到,一辆辆电机车来来往往,推土机、铲车忙个不停。“我们通过电铁线路将回填物料由东露天矿运输至西露天矿坑实施回填覆土,物料以东露天矿绿色泥岩为主,另有少量的油母页岩贫矿、油母页岩废渣和煤研石等。”王雪峰介绍,将东露天矿剥离出的渣土进行分层碾压建立防火层和绿化保水层,并通过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对土壤进行育肥。不仅解决了矿坑内土壤贫瘠,后期绿化时苗木成活率低的问题,更合理消纳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渣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化运用。自项目开展以来,西露天矿实行全年24小时连班作业,回填量已经达到3156万立方米。

image.png

  回填作业区,大型车辆往来奔忙。   

  回填后,西露天矿又在平整后的土地上铺了近1米厚的土壤,进行复绿,栽植了40多个树种、390多万株树木,构建起乔、灌、草一体化的植物群落。“天也蓝了,鸟也多了,生态修复治理的效果卓有成效。”王雪峰说,通过工程实施,使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目前,通过生态修复,土壤环境及空气质量全面提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项目区土壤中的砷、铅和镍含量有不同程度减少,整体土壤环境质量有向好趋势。

  “绿色蝶变”的效应不仅在环境方面体现,也在地方经济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抚矿集团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抚顺煤矿博物馆现已成为旅游打卡地,参观者络绎不绝。通过对西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矿坑整合利用奠定了基础,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亮点。


责任编辑:刘春阳


来源:抚顺新闻网